易游体育新闻中心
中米乐YY易游,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教育中心创新纪实
2014年5月17日,全国科技周首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视察网络中心的中国科普博览展位。
2005年11月17日,“中国科普博览”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中科院网络中心供图
对于科学爱好者,“中国科普博览”并不陌生。最近,这个网站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合作开发的专题“月基光学望远镜嫦娥三号上的千里眼”在其首页上呈现,深受欢迎。
多年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网络科普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科普教育中心”)着力开发“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米乐YY易游,、虚拟博物馆群,依据“小核心、大外围”的理念,打造出网络环境下中科院知识创新宣传和成果展示的窗口,并提供网络化科学教育服务,开创了网络科普的新局面。
中国科普博览()是国内最早的综合性大型科普网站之一。科普教育中心主任肖云介绍:“网络中心最初并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科普活动,这项职能一直由数据库应用研究室(科学数据库中心)承担。”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已形成了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但是,要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公众服务,是科学数据库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肖云回忆。当时,肖云担任原科学数据库中心的主任。“我们想到了网络科普,以科学普及的视角将科研人员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成果通过互联网呈现给社会大众。”
1999年10月,网络中心主动发起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正式开通。网络中心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想法,即以虚拟博物馆的形式搭载科学内容。科普教育中心依托网络中心的信息化设施和技术优势,统筹中科院各研究所发挥专业领域优势,选派专家参与系统内容架构。
“中国科普博览”是我国第一家大型的虚拟博物馆群,被科普界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虚拟博物馆从4个扩展到70多个,形成了以“万物之理、生命奥秘、地球故事、星宇迷尘、科技之光、文明星火”六大展区为主的虚拟博物馆群,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喜爱,带动了一大批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发展。中国科普博览虚拟博物馆的形式在国内开辟了利用网络系统进行科学传播的先河。
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发展,以“中国科普博览”为门户,32个院属专业科普网站和119个各院属机构网站科普栏目形成了“门户专业科普网站科普栏目”组成的院所三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这一平台面向公众系统、全面、深度传播科普知识。
多年来,科普教育中心克服人员少、经费少、回报少等困难,坚持与时俱进,一步步把“中国科普博览”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 World Summit Award)“全国优秀科普网站”“中国城市信息化服务创新奖”等奖项也纷至沓来。
在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中,“中国科普博览”实现了web站点、易游体育,wap站点、微博、微信和实体活动现场的二维码和NFC技术支持的手机导览信息的全面联动,让公众可以“用手机把科学带回家”。粉丝们看到,科普教育中心开展的网络科普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科普的先锋。
“十二五”期间,“中国科普博览”继续秉承“传播、互动、交流、服务”的理念,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面向社会传播科学信息,受到网友和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虚拟博物馆”系统传播科普知识,“科学新语林”结合社会热点及时传播科学家的声音,“科学前沿”则对中科院重大科研进展进行深入解读,“科学视界”利用原理动画揭示深奥科学原理,深受网民喜爱。
同时,2013年,“开放、互动、融合米乐YY易游,、泛在”的科普云平台成功上线,支撑“科技海”快速开展科普,提高“公众海”科普新体验,易游体育,实现科普可持续发展。目前,易游体育,科普云数据中心已初步建成。科普云平台还特别面向院内科普、科研工作者,按需、动态提供开展科学传播与交流的科普空间和工具,帮助他们方便、快捷地开展科普工作。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科普云平台年总浏览量为67890万。与国内多家商业和政府门户、国内主流平面媒体以及相关科普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已形成多层次传播渠道,影响不断扩大。
从“中国科普博览”到虚拟博物馆,再到网络科普平台与门户、科普云,科普教育中心一直引领我国网络科普,成功建设了“让科学院走近公众、公众走进科学院”的重要窗口。
肖云指出,科普教育中心将在“互联网+”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环境下,按照“一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升网络化科学传播的水平,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发挥自己的作用。
除了网络科普,科普教育中心还开展了现代化e-Learning技术研发,立足信息化人才培训。“旨在教育云的统一框架下,支撑科研机构组织开展内外部培训,打造科研培训云在线服务。”肖云介绍。
自2008年起,网络中心为解决职工“工学矛盾”,面向社会共享中国科学院资源,开始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手段,逐步形成“学习管理交互”三位一体的科研培训云产品和服务。2014年,学习人数达17233人,积累1289课件资源,881培训项目,学时达到33万多个小时。基于科研培训云,网络中心还将支撑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门户面向全院服务,同时也通过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平台面向社会共享科学院资源。
路,总是在探索中不断延伸。随着云时代的到来,科普云、科研培训云已成为科普教育中心的两条业务主线,同时也是中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管理云”的重要组成部分。搭乘移动信息技术的快车,相信科普教育中心会继续前行,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增光添彩。